在教育系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25日
刘延东
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作了重要讲话。这次座谈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预示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5月19日,刘云山同志就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了全面部署。今天我们召开座谈会,主要是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如何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一支主力军和重要阵地,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对高校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指导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高度,深刻阐释了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地位,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彰显了我们党鲜明的政治立场和高度的理论自觉,进一步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讲话全面分析了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的新形势,强调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作用,解决真懂真信、为什么人、怎么用等重大问题,明确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点举措和根本保证,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期待新要求,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邃、亲切鲜活,具有宽广的历史视野和鲜明的时代特色,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是一篇新形势下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纲领性文献,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在全面把握科学内涵、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全局,深刻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着眼于“五个面对”“五个更好发挥作用”的紧迫需要,深刻认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着眼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入领会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正确导向;着眼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任务,深刻认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的基本要求;着眼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入领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深刻领会新形势下发展什么样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一核心问题。具体到教育部门和高校,还要突出思考新形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重大问题,突出思考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完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以有专业水准的学术体系和有国际影响力的话语体系,为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坚实支撑。
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提倡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鼓励钻研探索,活跃学术空气,培育良好学风,增强解决中国特色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是一个能够大有作为而且一定能够大有作为的时代。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国、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作出贡献。
二、准确把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达63万人,占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80%以上;我们还有规模庞大的在校学生,他们不仅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强大的后备力量,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直接服务和工作对象。可以说,高校在我国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方向、紧扣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不断壮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队伍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相当数量的名家名师,整体素质显著提升。优秀成果不断涌现,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咨政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许多高校在建设高水平智库上主动作为,迈出坚实步伐。体制机制改革有所突破,协同创新机制有序推进,人事管理、科研评价、资源配置等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积累了宝贵经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始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化重大问题研究,服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回应社会关切需求,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探索,倡导形成健康的学术氛围,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推进协同创新,促进资源共享,激发学术活力与创造力。这些经验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坚持完善、丰富发展。
同时,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教材、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的问题;学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完善的问题;高校智库建设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另外还有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等学风问题。对此,我们必须直面问题,找准症结,采取切实有力措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创新的理念、开阔的思路、严谨的作风和扎实的工作,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
三、坚持正确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
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把握核心要义,切实体现在工作的各环节各方面,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新局面。当前,要着重在“六个抓”上下功夫。
第一,抓学习,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当前,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教育部要全面部署、精心组织,全面推动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党委要把学习讲话精神纳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重要内容,精心制订学习贯彻的具体方案和切实举措,组织召开系列学习讲话精神座谈会、报告会、讨论会。组织高校专家学者深入研究阐释总书记讲话的重大意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推动学习不断深入。要把学习讲话作为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等各类人才培训计划的必修内容。高校文科院(系)和研究机构要组织师生通过各种方式,认真学习领会,切实增强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第二,抓方向,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高校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要解决好真懂真信的问题,推动师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增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汲取人民伟大智慧,聚焦人民实践创造,回应人民关切,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事业。要解决好怎么用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将其转化为师生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努力揭示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进步的大逻辑大趋势。
第三,抓体系,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以学生为根本、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形成三位一体的育人育才新格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提升学术创新能力,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学科优势,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研究,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打造中国学说、提升学术品质。要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按照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要求,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中,大力支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特别要着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抓好重点学科、发展新兴学科、促进交叉学科、扶持冷门学科,努力建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创新教材编写、推广、使用体制机制,编好充分反映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教师好用、学生爱读的系列教材,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第四,抓改革,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体制机制。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深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综合改革,破解难题、解决问题,激发科研活力。要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体系,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建立优秀成果推介制度,把优秀研究成果真正评出来、推广开。牢固确立质量第一的评价导向,建立健全体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特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分类评价体系。积极参与和重构哲学社会科学国际评价体系。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尊重社会科学研究规律,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强化激励机制,解除对高校教师不合理的束缚,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要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围绕提高研究质量,形成指导监督有力、责权关系明晰、开放合作有序的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建立健全以解决重大问题为导向、课题负责人为核心,内外联合、充满活力的科研组织,大力推动协同创新。
第五,抓队伍,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关心、培养、使用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密切同知识分子的联系,完善人才培养选拔和管理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要统筹实施人才工程,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支持力度,加强各类人才项目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依托高端专业智库、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培养造就一批名师大家、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要加强高校学术委员会和学风委员会的建设,完善教育监督惩处机制,构筑行之有效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和工作体系。按照软约束和硬措施结合的要求,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
第六,抓管理,形成统筹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格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强化高校党委的主体责任,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确保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正确方向。要做好整体规划,把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结合起来,与落实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制定教育事业“十三五”规划结合起来,与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结合起来,加强资源配置和力量配备,抓好对重点工程、重点计划、重点项目和资金分配的统筹。要把做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教育“放管服”结合起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政策制定、宏观指导、协调服务和监督检查工作,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潜心教学和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引导他们自觉做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同志们,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推动伟大的实践。我们要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贯彻好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努力开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一篇::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 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