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 加入收藏
手机版 扫一扫
浙江高校

教育国际化2016全科医学教育与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国际论坛在我校举行

时间:2016年04月05日 信息来源:温州医科大学 点击: 加入收藏 】【 字体:

 

    3月19-20日,由我校、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浙江省医学会联合举办的2016全科医学教育与基层医疗服务发展国际论坛,在茶山校区旭光厅举行。论坛由“国际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实践及全科医学教育论坛”和“美国华人执业医师协会全科住院规范化培训系列讲座”两个部分组成,期间还举办了“全科师资培训工作坊”“全科医学西澳论坛”“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标准与评价体系”等三场专题研讨会。

    国家卫计委科技教育司副司长金生国,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齐学进,澳大利亚西澳大学医学、牙医学及健康科学学院院长Geoff Riley教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中心主任Ronald Epstein教授,我校校长顾问瞿佳教授,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原所长、我校精神医学学院院长于欣教授等领导、专家带来20场主题报告。校长吕帆出席论坛,来自国内外全科医学领域、精神医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及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者、全科医生等200余人与会。

 

    金生国在报告中指出,国家全科医生制度实施5年来,医学教育不断改革完善,已初步形成“5+3+X年+终身学习”的医学教育体系,初步建立“‘5+3’为主体,‘3+2’为补充”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各项保障措施逐步落实,但同时还存在全科医生队伍数量匮乏、质量不高、结构不优、分布不均衡;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健全,培养水平和质量亟待提升;激励全科医生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善,岗位吸引力仍然很低等问题,落实全科医生制度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任务艰巨。他指出,人才是医药卫生事业的最核心、最宝贵资源,是事业改革发展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医药卫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突出的短板是人才,而人才队伍中最突出的短板是全科医生。解决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医改才能成功,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打造健康中国的目标才能实现。

 

    齐学进在报告中就“大面积推开转岗培训,突破全科医生制度建设瓶颈”分享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通过加大转岗培训、盘活存量资源,是加快全科医生队伍建设步伐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对于已经系统经过医学基础知识训练的人,经过6个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补缺性培训,把一名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医生,迅速转型成一名基本合格的全科医生,是完全可行的。这也是对现有存量资源的一种再次开发、深度利用,有利于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医疗卫生更好地服务人民健康。他提出,要把全科转岗培训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科学规划,精心实施,依靠强力行政推动和能落地的实施计划来加以实现。

    瞿佳作题为“基层乡镇全科医生培养使用一体化计划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他分析了基层卫生人才缺乏现状,指出“新医改成功与否,人才是关键”。并主要介绍了我校通过基层卫生人才培养、“三层三类”医联体建设、“国标省统、县管乡用”人才培养与治理一体化机制创新三大举措,构建基层卫生人才发展的模式和环境的经验做法,及对学生毕业后“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上得来”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Geoff Riley教授用“我的医生”阐述了在澳大利亚全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所有成功的医患关系是基于医患的信任关系,这种关系由多次访问和接触形成并加深。全科医学的各个方面都取决于医患关系的良好发展,这样,病人满意度、医生成就感会更好,医疗卫生体系会更加合理。他在报告中介绍了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制度和全科医生培养经验做法。

    Ronald Epstein教授则通过讲述一个身患糖尿病、高血压、前列腺癌等多种疾病的68岁老人,从不信任他的全科医生到选择全科医生持续诊疗的真实故事,介绍了美国的全科医学体系建设。

    会议期间,北京大学于欣教授、四川大学李涛教授、首都医科大学杜雪平教授、浙江省医学科技教育发展中心方才妹副调研员、浙江大学戴红蕾副教授等分别就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医学在全科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全科医学教学查房、综合医院全科医疗科建设、全科医师执业胜任力等主题做报告。

    会议由美国华人执业医师协会、美国家庭医生学会、西澳大学等协办。在美国华人执业医师协会全科住院规范化培训系列讲座上,我校北美校友会会长、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副教授林锦,校友蔡晖、潘天力等来自美国华人执业医师协会的10位专家通过10场讲座系统地介绍了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培训。

   (图:梁洁华、张铖收、王晨逸、陶晓卉、卢莹莹)

上一篇: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副司长金生国一行来校调研
下一篇:全校宣传思想工作暨安全稳定工作会议召开
(作者:佚名 编辑:温州医科大学)
相关新闻

我有话说

新文章

门文章